杏耀开户

你的位置:杏耀开户 > 关于杏耀 > 关于杏耀

刘禹锡最经典的9首诗,每一首都千古传唱,值得反复品读
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06:37    点击次数:77

两千多年前,宋玉说:悲哉!秋之为气也。萧瑟兮,草木摇落而变衰。

他给秋定下了悲伤的基调,此后的诗人,逢秋都是悲伤的。

只有刘禹锡,在秋日里,豪气顿生:自古以来,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,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。

秋日晴空万里,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,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。

贞元九年,21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,最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职,为杜佑器重。后随贵人杜佑进京为官,任监察御史。

此时刘禹锡春风得意,才华横溢的他很快又被已进中枢的王叔文所器重。

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大唐,盛世已如梦。

宦官专政、藩镇割据阻碍着大唐的复兴。

为加强中央集权,革除政治积弊,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,王叔文集团发动了永贞革新。

只可惜,仅仅100天这个革新就失败了。

次年,为首的王叔文被逼死。

刘禹锡也惨遭清算,他与其他七人被踢出朝堂贬远州司马。

史称“二王八司马”。

33岁的刘禹锡第一次知道了政治的残酷。

在一个人春风得意之时,把他从繁华的首都,从手握大权的重要部门贬到江湖之远。

这样的大起大落,换了其他人心情极度容易消沉,历史上太多人被贬没多久就郁郁而终,就是这个原因。

但是被贬到朗州(今天湖南常德市)做司马的刘禹锡,心理承受能力就非常好。

他在那个秋天,写下了唐诗中描写秋天最好的诗之一《秋词》。

因为政治斗争,刘禹锡被贬出京城,开启了跌宕起伏的官宦生涯。

在被贬之地夔州(今重庆奉节)担任刺史的日子里,他非常喜爱竹枝词这种民歌。

他学习屈原作《九歌》的精神,采用民歌曲谱制成新的《竹枝词》,以此来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。

刘禹锡此举,一方面提炼民歌的形态来移风化俗,一方面也用民歌之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。期间,他创作出11首《竹枝词》,最为著名和经典的无疑是这一首:

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唱歌声。

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
诗人运用了双关、隐喻的手法,“东边日出”是写晴,便是“有情”,“西边雨”是阴,便是“无情”。

以“晴”寓“情”,把少女的迷惘、眷恋,忐忑不安和无限的期待,都刻画得细致入微、动人心魄,后两句也被人们广泛引用。

最初的相见,恰似春日里的桃花,娇艳而明媚;

少女的心事,宛如春风中的杨柳,温柔而多情。

爱情里的相遇,最美不过初见。

这是命中注定的机缘巧合,躲不过,逃不掉。

金陵是六朝古都,乌衣巷则是六朝巨族的聚集之地。

这里有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开国元勋王导,有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总指挥谢安。

还有王家书法谢家诗的王羲之与王献之,谢灵运与谢朓。

这两家正是钟鸣鼎食之家,诗礼簪缨之族。

可就是如此煊赫的世家大族,到了中唐刘禹锡这里,只剩野草花开,夕阳西斜,断壁残垣。

想当初朱雀桥边花团锦簇,乌衣巷口车水马龙,如今却只能笼罩在野草夕阳斜的寂寥惨淡里。

对于世事变迁,刘禹锡在这里表达得很含蓄,全用景物勾连,通过飞燕来寄寓历史兴衰,在平和淡语中传递沧海桑田。

他未写昔日王谢家族如何鼎盛,也不写当下如何寥落,只是说旧时飞燕已经飞往寻常百姓家。

燕子还是旧时燕子,住宅还是曾经住宅,只是换了主人,如换了人间,冠盖簪缨成布衣短褐。

从王谢风流到王谢凋零,四百年弹指一挥间,如此沧桑巨变就在飞燕的一来一回中精妙呈现。

六朝繁华从有到无,王谢世族从盛到衰,这种巨大的落空,如此举重若轻。

飞燕一来一回,让人感受到巨大的落差,不只关于王朝世族还关乎生命个人。

在苍茫浩瀚的历史长河里,王朝转瞬即逝,世族凋零如许,那么个体的生死悲欢更不值一提。

长庆四年,公元824年,刘禹锡由夔州刺史(今重庆奉节)调任和州刺史(今安徽和县)。

在顺江东下赴任的途中,经过西塞山,触景生情,抚今追昔,写下这首《西塞山怀古》。

在这首诗中,刘禹锡先追溯历史,当年王濬率领大军顺流东下,一路势如破竹,孙吴君臣望风披靡,无奈投降,这段历史让人感慨。

在感慨之余,诗人着眼于当下,希望今人能够以史为鉴,注重人事,不要让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”的悲剧发生。

唐敬宗宝历二年,公元826年,年近半百的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,与同样遭遇的白居易于扬州初逢。

白居易在宴席之上赠诗刘禹锡,刘郎同样以诗回礼,写下了著名的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。

回顾自己的半生,刘禹锡被贬谪了二十三年,连白居易都同情惋惜不已。

可难得是的,刘禹锡苦闷,但并不绝望,他写下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的千古名句。

沉舟侧畔,有千帆竞发;病树前头,正万木皆春。

刘禹锡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,表现出豁达的襟怀。

每个人的生命里,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,将生命变得美好而辽阔。

刘禹锡被贬朗州十年后,曾在京城写过一首著名的讽刺诗: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。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”

长安街上川流不息,尘土飞扬,人人都说自己是看花归来;

玄都观里的千树桃花,尽是我刘郎去后所栽。

看似热闹繁盛,但利益勾连,终难持久。

此诗“语含讥刺,执政不悦”。

于是不数日,刘禹锡又被贬为连州刺史。

直到公元828年,刘禹锡调回长安任官。

这十多年的时间,唐朝的皇帝换了四个,人事变动很大。

此时的长安早已不是刘禹锡十多年前离开时的长安。

即便是玄都观,里面的景象也与之前完全不一样了。

刘禹锡借此之景,留下了这首《再游玄都观》。

当年那些声势煊赫的权贵们如今“百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净尽菜花开”。

朝中新贵如朝花夕落,过眼云烟,都已经翻云覆雨,更迭数代了。

当年那些迫害自己的“种桃道士”早已不知人在何处,而我刘郎又回来了!

天道轮回,正义不倒,二十三年,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。

他坦然看着谗言和讥讽,在困难中磨炼自己,在逆境中“熬”意志。

52岁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又调任和州刺史。

再两年,55岁,他终于再次被召回,后任主客郎中。

从“二王八司马”开始,他一生被贬外放长达23年,人生有几个二十三年?

但是从他这些年写的诗句里却看不到半点儿的颓废,始终都是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。

唐人最是爱牡丹,而刘禹锡这首诗,更是将这一花卉的美写到了极致!

芍药虽美,却少了几分格调,荷花淡雅明净,却少了些许情韵。

而牡丹,兼得百花优点,国色天香,一花绽放,满城为之倾倒。

这首诗同样也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酬答之作。

白居易七十余岁时感慨垂老写了一首《咏老》诗寄给刘禹锡,有“唯是闲谈兴,相逢尚有余”的感伤之句,表现出了对衰老的无奈悲观之情。

此时的刘禹锡也已六十多岁,年华老迈却依然精神豪迈,写下了这首《酬乐天咏老见示》回赠白居易。

诗中大半都是回应白居易的伤老之说,细数老来身瘦、发稀、眼拙、多病等等。

但后四句却悄然一转,言此“细思皆幸矣,下此便翛然”,劝慰白居易对衰老不要过多忧虑,只要平常心对待,便可怡然自乐。

而最后的一句,更是让人为之一振。

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”,这一句意境优美,气势豪放。

大有曹操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之概,让人心生豪气。